正文
防心梗 一级预防 掌握生命主动权
您知道么?在我国,平均每10.5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血管疾病。2008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口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而脑卒中更是我国头号的死亡杀手。中国脑卒中发病率世界第一,死亡率超过欧美国家4—5倍。近2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死亡人数正以8.7%的速度递增。
心脑血管疾病就像悬在世人头上的两柄利剑,随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不论是象列宁、沙龙这样的伟人与政要,还是像马季、高秀敏这些受大众喜爱的明星,都被心脑血管疾病无情带离了这个世界。
刻不容缓,掌握生命主动权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古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疾病防控依然有借鉴意义,预防的价值远胜于治疗。
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至少要筑起两道防线,专业上讲就是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如果我们只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早发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为避免心脑血管事件(如心梗、脑梗等)的发生,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就属于一级预防。反之,如果我们已经患上了心梗或脑梗,经过抢救后转危为安,需要避免心脑血管事件“卷土重来”,就属于二级预防。很明显,我们如果能够守住一级预防这第一道防线,损失最小、花费最少,致残、致死率也低得多,就等同于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统计表明,40岁以上人群中,至少合并一项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比例高达80%。这意味着在我们周围的40岁以上的亲友家人中,每5个人中就有4个将时时承受比出车祸更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一级预防,刻不容缓。
一级预防,阿司匹林是关键
一级预防项目很多,而且因人而异。让我们看三个“老病号”:老张口很重,收缩压超过160mmHg;老李是个“老烟民”,血脂很高;老王体重超标,糖尿病的帽子戴了3年。于是,他们一级预防的重点也不相同:老张必须限盐,吃降压药;老李应该戒烟,还要吃降脂药降低胆固醇;老王要“迈开腿”多锻炼,“管住嘴”少吃糖,此外还要吃降糖药、打胰岛素。
但即使医生给出了上面的建议,仍不完全,毕竟改掉打小养成的生活方式谈何容易,而降压、降糖、降脂需要长期坚持,指标达标也不轻松,更重要的是,这个方案落掉了一级预防的核心: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阿司匹林应用最广,只要超过50岁,存在高血压、高血糖或高血脂都应该服用。疗效很确切,如果坚持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可使每3例心肌梗死的男性减少1例,可使每4例脑梗死女性减少1例。价格也很低廉,阿司匹林与降压药、调脂药的平均花费之比约为1:13:31,其间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计。所以说,理想的一级预防应该包括改变生活方式、降压、降糖、降脂和阿司匹林三个环节,三足鼎立,一级预防才稳当。
安全性远高于行车安全
虽然阿司匹林疗效好、花费低,但在国内其用于一级预防的使用率却很低。仅拿糖尿病患者而言,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的使用率仅为32.47%,尚不足1/3。究其原因,一是重视不够,二是过度担心副作用。事实上,国外一项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服用阿司匹林的出血风险,远远低于开车带来的安全问题。由此可见,阿司匹林是很安全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自行停用或者减量服用都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每天使用的阿司匹林是75—150mg。当然也有一些禁忌人群:比如阿司匹林过敏;有出血倾向;或是近期手术、溃疡等,这些人就不适合吃阿司匹林。
一种应用超过百年的药物尚且受到如此多的怀疑,可以想象,其他药物又会受到怎样的待遇。因为几率很低的副作用,错过一级预防的大好时机,给健康带来不可弥补的遗憾。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战斗中,我们应该争分夺秒,掌握生命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