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要一辈子与降压药为伍了吗?

     年纪轻轻就得了高血压,要一辈子与降压药为伍了吗?

 即使是30多岁的年轻人,也应该注意监测血压,特别是舒张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压”,如果有升高的迹象,可能意味着你处于高血压的高风险群体。


 高血压并不仅限于老年人,尽管它常被视为“老年病”,但中青年患者的数量也不少。由于高血压的症状往往不明显,加上年轻人可能会忽视这一点,许多年轻人可能患有高血压而不自知。


年轻人高血压症状不典型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通常只有轻微的血压异常,往往无明显症状,偶尔会出现头晕或头痛等不适,而年轻人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高血压的表现。许多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是在体检或偶然测量血压时被发现的。

由于症状不明显,许多年轻的高血压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处于高风险状态。

 年轻人的大动脉弹性较好,能够缓冲心脏收缩时的血流冲击,但中小动脉的阻力增加,导致收缩压(高压)可能接近正常,而舒张压(低压)通常较高。此外,年轻高血压患者中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的情况比老年患者更为常见,常伴有心率加快。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很少有定期测量血压的习惯,因此不易及时发现血压异常。

 

这三种场景结合可以帮助年轻人判断是否有高血压,而不是依靠单次测量结果来确定。


诊室测量:测量三次血压,以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平均值为准,如果≥140/90毫米汞柱,则可确诊为高血压。


家庭自测:在家发现血压升高并不能立即诊断为高血压,应连续测量一周,计算平均值,如果≥135/85毫米汞柱,则可诊断为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计算全天平均值,如果≥130/80毫米汞柱,也可诊断为高血压。

如果血压在130-139/80-89毫米汞柱之间,建议每三个月测量一次。对于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且稳定,则无需每天在家测量,每周测量一次即可,但应早晚各测量一次。关键是中青年人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减少心血管损害的风险。


年轻人高血压难管理


中青年高血压的管理不当部分原因是生活方式干预不充分,部分原因是药物治疗不积极。


不良生活方式


在生活方式方面,不良习惯如长期熬夜、偏好高油高盐的外卖、缺乏运动、吸烟或过量饮酒,以及长时间处于高压工作环境未能得到有效的干预和纠正,这些风险因素导致高血压控制不理想。


药物治疗不规律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问题包括不按医嘱用药、随意减少药量或停药,认为无不适即可不治疗,或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不愿意长期服用。

 对于没有并发症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五大类常用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特别是对于中青年舒张压偏高的情况,具有α受体阻断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和RAS抑制剂可作为首选。如果心率超过80次/分钟,β受体阻滞剂是首选,否则可以优先考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许多人由于担心长期服用降压药物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而不愿意持续用药。盐酸贝那普利片作为新一代的β受体阻滞剂,能够双重阻断血压升高的机制,不仅降低血压还能减慢心率,长期服用也较少发生心动过缓、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实际上,对于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多种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高危患者,或者单一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当开始联合药物治疗,以减少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控制血压,首先改善生活方式!


 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而言,降压目标应低于140/90毫米汞柱。如果患者能够耐受,目标可进一步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但这并不代表一旦诊断出高血压就必须服药。

 初次诊断为一级高血压,即血压水平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之间,也称为轻度高血压,建议先尝试三个月的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控制和增加运动,如果三个月后血压仍未降低,再考虑药物治疗。若血压在150-159/95-99毫米汞柱之间,应同时采取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对于血压超过160/100毫米汞柱(二级或三级高血压)或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应立刻开始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的调整包括:


1. 限制盐的摄入量,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和豆类),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2. 控制体重(腰围标准:男性小于90厘米,女性小于85厘米);


3. 戒烟和限制饮酒;


4. 增加身体活动,例如慢跑、骑自行车或游泳;


5. 减轻精神和心理压力。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