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您了解肺栓塞吗?

您了解肺栓塞吗?

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由于肺动脉被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影响肺部正常的血液供应和气体交换,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以下是关于肺栓塞的详细介绍:

一、肺栓塞的成因

肺栓塞主要是由血栓形成并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引起的。这些血栓通常源自身体的深静脉,尤其是下肢静脉。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如长途飞行或长时间乘车)、手术后恢复期、创伤、恶性肿瘤、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或静脉血流瘀滞,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为肺栓塞埋下隐患。

二、肺栓塞的症状表现

肺栓塞的症状缺乏特异性,这使得它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常见症状包括突发的呼吸困难,活动后加剧;胸痛,可呈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咳嗽,有时伴有咯血;还可能出现头晕、昏厥、心悸、烦躁不安、惊恐甚至濒死感等。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症状或无症状,而一些严重患者则可能迅速出现休克、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三、肺栓塞的诊断方法

若临床上怀疑肺栓塞,医生通常会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是一种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如果 D-二聚体水平正常,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肺栓塞。但当 D-二聚体升高时,并不能确诊肺栓塞。进一步的检查包括动脉血气分析、心电图、胸部 X 线、超声心动图等,以评估心肺功能和寻找可能的线索。而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CTPA)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 CTPA 结果不明确或患者对造影剂过敏时,可能需要采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或肺动脉造影等检查。

四、肺栓塞的治疗方式

一旦确诊肺栓塞,应立即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溶解血栓、恢复肺动脉的血流,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并尽可能减少对心肺功能的损害。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患者,如出现休克或低血压等情况,溶栓治疗是首选,常用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但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出血情况。

对于大多数非高危患者,抗凝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抗凝药物包括肝素类(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抗凝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监测凝血指标,以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抗凝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存在溶栓禁忌或溶栓及抗凝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考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包括经导管肺动脉血栓抽吸术、碎栓术等,可以直接清除肺动脉内的血栓;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肺动脉血栓切除术,但手术风险较高,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要求也较为严格。

五、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由于肺栓塞的严重后果,预防尤为重要。对于长期卧床、手术后或有其他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首先,鼓励患者尽早活动,如术后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并尽早下床行走,促进血液循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

其次,物理预防方法如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以对下肢施加压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预防血栓形成。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还可能需要药物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但药物预防需要在医生的评估和指导下进行,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等。

总之,肺栓塞是一种严重但可防可治的疾病。了解其成因、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预防要点,对于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及降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出现疑似肺栓塞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尽早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心律失常二病区  霍继浩  王琼